五月繁花似锦,非遗薪火相传。在北京市五月邻里节期间,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祁家豁子社区以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举办第八届非遗大集暨邻里节系列活动。活动通过非遗体验、民俗展演、代际互动等多元形式,吸引超百名居民共赴文化之约,在传承千年文脉的同时,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为 “五宜” 社区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非遗庙会焕新传统,文化传承 “活” 起来
活动现场,棉花糖的甜香、皮影戏的鼓点、捏面人的巧思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作为社区连续举办七年的品牌项目,本届非遗大集全面升级,不仅汇聚糖画、翻花、手工风车等十余项非遗技艺,更创新开设 “非遗文化小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授捏面内、中国结编织等传统手艺。8 岁的朵朵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小篆福牌,兴奋地展示给邻居:“原来汉字可以这么美!”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特别设置 “非遗传递使者” 环节,鼓励居民将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赠予社区特殊群体。“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传递,让传统技艺走出展台,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社区负责人介绍,这种 “文化 + 公益” 的模式,既激发了居民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也让文化温度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邻里互动打破隔阂,社区治理 “暖” 起来
从白发长者指导孩童书写小篆,到年轻居民与编织老师合作完成手工艺品,活动现场处处涌动着代际交融的温情。“邻里家・光影记” 打卡区成为最受欢迎的角落,20 余个家庭与邻里在此定格笑脸,用镜头记录下跨越年龄的友谊。“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这次活动让我们和对门邻居一起做手工、看皮影戏,感觉特别亲切。” 居民王女士感慨道。
活动将邻里节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文化活动搭建居民沟通桥梁。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通过非遗大集、民俗展示等互动形式,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显著提升。“文化就像粘合剂,让居民从‘陌邻’变成‘睦邻’,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文明实践深耕基层,五宜建设 “实” 起来
作为亚运村街道 “五宜” 主题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祁家豁子社区以非遗大集为载体,推动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近年来,社区通过培育小篆书法班、手工编织队等文化队伍,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服务,形成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的治理格局。此次活动中,居民自制的非遗作品全部捐赠给社区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让文化传承与社区关爱双向奔赴。
“非遗大集不仅是文化的盛宴,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 “非遗在社区” 品牌建设,以文化赋能推动 “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 的现代化街道建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这场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五月邻里盛会,不仅为居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更勾勒出社区治理的新图景。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社区,传统文化的基因正悄然融入基层治理的血脉,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邮箱:baiyike@meijie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