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媒,以创新创业为剑,通过建设分校区、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训练营、提供创新创业资金等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1 大湾区高校“四链融合”时间早、南下北上齐进
早在2005年,北师大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在珠海成立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之后,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持续推进,“北上”与“南下”齐头并进:
香港中文(深圳)在2014年、香港科技(广州)在2022年分别建成招生,澳门大学(珠海)在2024年开建,香港城大(东莞)也在规划中,纷纷“北上”建设分校区。
同时,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学院均于2024年“南下”香港。此外,中山大学还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香港理工等签署了一系列在医学、医工交叉、能源技术、生物等领域的合作办学协议。
2 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大厦”融入“四链融合”
2.1 建学院、建基地、建专业机构
首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夯实“地基”。北师港浸大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广州大学则于2013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搭框架”。北师港浸大设立了UIC创客中心、创客基地。香港中文(深圳)校企合作建设了“创新创业设计基地”、“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深圳大学建设有大学生创业园。
第三,发展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拌“水泥”。澳门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CIE),澳门城市大学设立了吴在权创业就业中心,佛山大学成立了科技谷创客教育俱乐部,广东医科大学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在松山湖建设了医工融合创新中心。
2.2 从专业与课程上为“创新创业大厦”绘制彩色画卷
一是专业设置错位发展——绘制色彩轮廓。如:北师港浸大——创新创业专业(本科),香港大学——创新与科技专业(本科),香港科大——人工智能与创业专业(硕士),澳门科大——创业管理专业(硕士),广州大学——创新创业管理(MBA),华南师大(南海)——创业特训班。
二是课程设计个性化——添加颜料。如:香港中文(深圳)开设了《创新与创业》《如何开始创业》《创业融资与私募股权》等10余门课程。澳门大学在MBA班开设了《从1到2:创业解决方案》。华南理工、华南农大、广东工大、佛山大学、惠州学院、东莞理工开设了《创业案例解析》《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公司运营综合实战》等课程。
三是设特色课程——装点出新彩。如:广东药科大学开设了《医药创新创业基础》,广中医药开设了《中医药特色创新创业》,广州美院开设了《艺术创业》等课程。
2.3 项目、活动与平台资源为创新创业大厦“添砖加瓦”
港澳高校——北师港浸大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归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赛马会创意校园项目、举办“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等。香港中文(深圳)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了“星河WORLD&港中大(深圳)创新创业项目”、“神仙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携手斯坦福大学打造首届科技创新论坛等。香港科大(广州)依托校本部共同开展了创业训练营、科技训练营并成立了创始人俱乐部。澳门大学举办了中银杯极创客创业大赛。
广东高校——深圳大学开展了院士领航科创训练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项目)、创业精英班、设立了MBA班(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等,华南师大(南海)开展了政校企合作项目、“青年主理人赋能计划”,惠州学院开设了“双创管理实验班”,东莞理工开设了杨振宁创新班,五邑大学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校企实践项目等。中山大学、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分别举办了“挑战杯·创青春”及相关创业大赛。
3 重实践,“技术深耕+场景落地”双轨并行
在技术深耕上,前沿导向,科技融合、学科交叉融合。香港大学、香港科大、澳门大学、澳门科大等港澳高校注重跨学科融合AI、区块链、数字艺术、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技术。深圳大学形成了梯度培养与学科交叉,其硕士项目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本科训练营则由院士团队带领探索数字孪生、智能医疗等前沿领域。
在场景落地上,注重实践驱动、区域联动。香港大学以项目工作室主导,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即与商业机构/NGO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年设8个月工作体验期(香港/内地/海外初创公司实习或创业)。香港科大的人工智能与创业硕士生第二年赴上海头部企业(如字节跳动、米哈游)全职实习。澳门城大设“澳门传统工艺创新”课程,联动艺术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深圳大学推动企业走访与咨询报告撰写,大创项目结题要求商业化成果或专利。佛山大学将创业课程与竞赛、孵化结合。华南师大南海校区则依托产业园资源,推动学生参与技术转化项目。
4 创新创业孵化生态日渐完善
一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北师港浸大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奖学金,香港城大设立的HK Tech 300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提供最高100万美元创业基金;香港浸会大学获得香港赛马会4.52亿港元支持建设“赛马会创意校园”,校园内设“赛马会点子坊”。深圳大学的创业基金覆盖从种子期(2万元)到成长期(100万元孵化基金)。
二是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网络。港大/港科大积极对接内地及海外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岭南大学则聚焦东南亚社会企业的拓展,设计了一个促进共融的商业实践模式——亚洲共融营商中心。澳门大学实施了全球交换计划,与美国伯克利、新加坡国立大学互换培养学生。澳门城大提供政府合作项目资源;推荐参与“珠港澳创业之星育苗计划”。
三是整合孵化资源。澳门大学创新中心提供办公场地、导师服务及内地企业参访,推荐申请政府研发资助,中银创业大赛形成“奖金-孵化-资助”链条。澳门科大设立孵化器、对接珠海生物医药企业资源,与腾讯金融科技合作项目实践。深圳大学联合腾讯、微众银行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定向输送产业人才。
5 形成了“教育-实践-产业”闭环
在教育层上,本科硕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覆盖了金融科技、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突出跨学科交叉设计(如澳大的微电子+创业管理)。
在实践层上,开展竞赛(如澳科大“中银杯”创业大赛)、提供孵化服务(澳门大学CIE中心)、政策(科技基金)三级支撑,加速项目落地。
在产业层上,依托大湾区产业资源(珠海生物医药、深圳科创等),推动“澳门高校--内地产业链--港澳资本”联动。
6 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四链融合”已开花结果
北师港浸大2024年暑期派出450名学生赴海外交流。香港中文(深圳)已与15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50个。香港科大目前已培育出超过1,700家活跃的新创公司,其中包括10家独角兽、11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超过4,00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成千上万扎根于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香港城大已经有超过1,800位有志创业的人士参加了资助训练课程,已培育了超过700个初创项目,当中逾190间初创企业获天使基金或创投基金的投资。
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为多校学生提供“工匠创客汇”等平台,累计孵化企业50余家,带动产值50亿元。深圳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2024年10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本文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 副教授,本文为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需求导向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GXJK204)】
文/林德昌
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邮箱:baiyike@meijie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