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读研的尽头是成为体育生。”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对这句话有共鸣,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群在闲暇时间走进健身房,在运动中挥洒汗水,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平衡学习与生活,“身体是第一位的”
自古以来,运动都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内经》中写到:“动则生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互联网时代,适当的体育锻炼为需要久坐、久站的学习与工作生活提供了保持身体机能的途径。
对于既要久坐面对电脑、且学业压力大的青年群体,去健身房健身也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模型跑到底可能数据不完美,但是去健身房是肯定能看到回报的。”网友“己不由心”说,健身留下的训练痕迹让身材变好,同时锻炼带来的内啡肽也能够舒缓心情,一举两得。不仅如此,运动与工作、学习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在适度锻炼后,体态变得轻盈,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强健的体魄也支持着高强度的脑力劳作。
转变赛道,灵活就业
所谓灵活就业,又称为非正规就业,一般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健身教练、博主等成为当下流行的灵活就业选择。
小高是一名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生,目前在医院实习,但是他认为自己在高考时报错了专业。
“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在医院都想快点结束工作。”小高告诉记者,他常常临床、实验两头忙,经常觉得压力大,也只把这些当任务一样去执行。
在接触健身后,他也去工作室上过私教课,对健身教练的弹性工作制更感兴趣,加上是医学生,看过知名健身博主推荐的健身书籍后,在讲解原理、示范动作时科学性十足。
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兴趣后,他决定从原本的风湿免疫科转到运动康复科,在跟随老师学习的同时做一名健身教练。现在,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如鱼得水。
在人们健康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松解身体疲劳、舒缓心情的健身行业已然火热。如果兴趣能够成为一项工作,那么结合自身情况转变赛道,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正确把握尺度,科学合理锻炼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工作和学业繁忙时,适度的锻炼能够放松心情,调节身体机能,让大家以更加健康向上、拼搏向前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学习中。但在锻炼过程中也许注意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过度运动反而会导致精神、身体双重疲劳。
健身房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避风港”,让人们在运动时抛却烦恼,放空大脑,然而也有人情愿一头扎进运动与训练中,从而逃避学业上遇到的困难,这与“劳逸结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据医生介绍,长期不运动、突然高强度运动的人(这里的高强度指和自己平时的运动量相比而言),或者是连续锻炼数小时的健身狂热爱好者,可能患上“横纹肌溶解症”,呈现肌肉感觉酸痛无力数日,少尿等症状,严重可能致肾功能损伤。
因此,有健身爱好的群体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自身时间,一味地追求长时间锻炼,既会使身心沉溺,也可能不利于自身健康。(作者:唐婧文)
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邮箱:baiyike@meijie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