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 2024
  • 2025
  • 2023
  • 品牌新闻发稿
  • 123456
  • 餐饮界
  • zip解压软件 https://www.wind-rar.com
  • 软件应用 https://epgtime.com
  • 软件下载 https://aibangtuan.com
  • 飞跃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

首页 > 新闻 > 我们和牛客CEO,聊了聊越来越“卷”的校招
我们和牛客CEO,聊了聊越来越“卷”的校招
2023-09-01 07:50 作者:赵岩 浏览(1187)

北京最热的季节已经过去,但步入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却依然停留在最焦灼的人生时刻。新秋将至,意味着他们已经踏入校园招聘的关键时期,兵临城下,不管是粮草充足还是兵荒马乱,都要打起精神“应战”。

找工作是毕业以后才要考虑的事?这样的想法在当下已经无法成立。

想要在毕业时有份好工作,需要前一年的秋招就拿到offer;想要在秋招时拿到好offer,需要有暑期实习的经历加持;就连想找一份暑期实习,都最好能有过日常实习的项目经验。

明明是还在校园里的新人,被求职时钟倒逼着往前排期,恨不得一毕业就成为熟练工。一切都在越来越“卷”,是社会为职场新人们上的第一堂课。

在2023届应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启动之际,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来到牛客位于朝阳区的总部。这是国内最知名的校园招聘平台,包括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在内,超过1000家企业在这里完成校招。

 

图源受访者

十五年前的校招是什么样的?校招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卷”?牛客靠什么赚钱?我们和牛客创始人&CEO叶向宇一起,聊了聊中国式校招的“前世今生”。

 

“校招真的一年比一年卷”

在叶向宇毕业的2007年,校招还是一个不太系统化的概念。学生想了解就业信息有两大关键渠道,一个是风靡一时的校园BBS论坛,另一个是从师兄师姐那里代代相传的口述“经验包”。

企业宣讲会也是有的,只是规模不像现在这么大,目标院校的范围不像现在那么广。部分想招聘的企业进校园宣讲,想找工作的学生去听宣讲会,顺便做套笔试题,流程和当下差别不大。

但在当时,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都不像现在这么着急。

“那个时候学校有一条铁律,就是政策规定,企业进学校秋招必须得10月1号以后进,不能影响我们读书。”叶向宇回忆,“而且那时候毕业生也没这么多,大家大四的时候还得再上一段时间课,不像今天大四要毕业,你大三就得去找实习,竞争非常激烈。”

校园招聘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火热的行业,风头正劲的企业,总能在校招时收到最多份的简历。这一点,叶向宇在15年前坐在小礼堂听宣讲会时就有所体会。

2007年,中国互联网还没有迎来高速发展期,最受毕业生青睐的是外企。回顾当年参加过的就业讲座,叶向宇想起一位学姐。“当时是这样,那个学姐进了斯伦贝谢,”可能是察觉到我对这个名字的困惑,他又作了补充解释,“斯伦贝谢是一家卖石油的外企。当时我印象很深的是月薪8000还是多少,反正非常高,大家都以她为榜样。”

同期,同样闪耀的名字还有宝洁、联合利华、玛氏等快消品牌,高起薪和高福利几乎是外企的代名词。

叶向宇在浙大学计算机,在去外企的浪潮中通过校招进入了谷歌,开始工程师的职业之路。几年后,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愿意花真金白银砸来最好的学生,而曾经风光的外企涨薪幅度有限,逐渐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2021年,联合利华给应届管培开出的普遍薪资是19万一年,而另一头,腾讯给应届生开出的普遍薪资包(传说中的白菜价)已高达38万一年。

高速发展期的行业需要大量年轻人才,大量年轻人闻讯涌入新行业,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

牛客最初能做成的契机,是因为它在合适的时间对接了需求的两端。叶向宇说,起初他只想给和自己一样的工程师们做一个刷题和学习的工具,帮助大家在职业生涯里不断向前走,没想到最先大批量涌入的,是迫切需要获得大量信息的在校学生。

 

秋招开始,面经(面试经验)帖开始涌现,图源牛客

一直到2017年,牛客才真正开始下定决心做校招。

“第一波用户你发现是学生为主,后面自然累积,慢慢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从校招的亲历者、校招的招聘者,再到校园招聘企业的老板,叶向宇在15年间见证了校招越来越卷的过程。

其中最显著的一条,是时间线的前移。

“你看我们以前10月份(企业)才能进校,(学生)才真正(开始)找工作。后来就变成了企业提前可以进来,再后来就是暑期要实习,简历上最好有个东西。再后来就是暑期实习之前最好有个日常实习,能让你进暑期实习。”

招聘几乎从大三就开始了,学生们提前做好几份实习,来为自己的简历充实门面。校园经历成为不值一提的部分,缩到简历里不显眼的位置,最好的位置都留给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宛若一份成熟职场人的简历。

以前,这种“卷”度是不可想象的。

叶向宇就读的浙大,大部分学生也会积极参加宣讲会,会找学长学姐要资料,会把谷歌招聘会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但也只“卷”到这里为止了。很少有人会提前找实习,叶向宇把班里少数实习过的同学称作“先知先觉的人”。

但现在,光有意识远远不够。每年想挤进互联网行业的毕业生不计其数,各大公司的HC(headcount,指招聘名额)却不增反减,提前准备好漂亮的实习履历只是敲门砖,接下来,毕业生们还要拼学历、拼顶会论文、拼实习含金量、拼面试表现,甚至拼运气。

运气不好的人,即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游戏中笑到最后,也有可能在最后关头被告知,游戏取消了,game over。

牛客有社区版块,形式和生态都接近于过去的校园BBS,只是讨论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大学。叶向宇每天都会在论坛里潜水,今年,社区里开始频繁出现校招生反馈被毁约的帖子。

 

社区里有应届生发帖反映自己被毁约,图源牛客

“有些是去年找好了工作,到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因为整个市场不好,有些企业就会选择裁员,我们(指校招这部分,作者注)叫毁约。”叶向宇打了一个比方,“(比如)我去年已经跟校招生说你明年来我这里上班,到时间了我不接收你,我赔你笔钱。对学生来说他就很被动,他本来都想好了,今年7月就去那家工作,但被解约之后他就得重新开始找工作。”

正式员工被裁员,企业需要给出裁员赔偿,但未入职的校招生和企业尚未签订劳务合同,三方协议的约束力有限,企业对单个校招生的违约成本大部分在5000元以内。

学生们能做的,也只是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声,例如叶向宇观察到,今年经常有人在论坛里发帖,“他就说我被这家公司解约了,大家都当心一点。”

校招HC缩减是招聘市场变化的一种缩影,往年的招聘大户们去年开始纷纷走上“降本增效”的道路,在职员工也遭遇多轮次裁员;但在另一方面,高薪的互联网行业对校招生仍具备极高吸引力,在大学生就业意向排行榜中的名列前茅。

僧多粥少,让校招成为新的“卷王”之争。四年或更多年前,好不容易走过高考独木桥,卷进985、211或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们,又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牛客95%的商业收入来自B端”

招聘是一个集C端和B端于一体的业务,一方面需要汇聚足够多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企业方拿到招聘需求,“牛人在牛客,校招更高效”,牛客对外的宣传口号,解释了一家校招平台的生存命脉。

许多产品在做到一定规模后,喜欢扩张自己的地盘,以此完成用户和收入规模的增长,达成更高的商业目标。牛客扩张地盘的可能性很多,例如往前去做在校生的付费培训,或者往后去做社招,覆盖招聘的各个周期,但两条路都被老板叶向宇否定了。

第一条路更接近他创业之初的本意,但在实践中,他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培训质量,参加培训的学生未必能获得好的效果,这让他心里不太好受;另一方面则是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市场竞争很激烈,你说5000我就说3000,你收得少了,培训成本不降低就会亏钱,亏钱就不可持续,到最后就越做越差。”

扩张的第二条路,是从校招扩展到社招,彻底成为一个贯穿求职者职业生涯的招聘平台。按说牛客有天然的用户社群,具备一定社区属性,求职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用户粘性也会更强,具备扩展社招生意的基础条件。

但叶向宇给出的答案是,未来两到三年会更专注做校园招聘。

最核心的理由是,他觉得校招这个领域牛客还没做透,从开始只有互联网行业找他们做校招,到现在出现车企、银行等传统企业的客户,他的预判是,国内的校招市场还有很大空间。

叶向宇是一个很典型的技术型老板,在会议室旁听记录的市场部员工,不时会因为老板过于坦率而震惊地抬起头看他。访谈结束,送我出门时,这位员工跟我说:“叶老板是我见过的最没有老板架子的老板。”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30岁出头程序员的影子。身型清瘦,穿简单白T恤和运动鞋,戴一副黑框眼镜,刘海随意生长,不会特意打理发型,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穿梭在工位和各个会议室。——如果不是因为有人介绍,很难把他和去会议室开会的普通程序员分辨出来。

 

没有中年发福的叶向宇,图源受访者

他确实也在坚持做程序员该做的事情,一直到两年前,他还会自己写代码,关注前沿的技术动态,和研发部同事探讨能落地的新技术。

叶向宇的简单真实,或许是牛客能在国内校招领域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对于校招生而言,学校和职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他们需要获取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最好是简单、真实、且可以信任的。

他不想在职业培训上做商业化,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对部分“割韭菜”行为的抗拒,另一方面也在间接维护在校学生和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那是牛客长期以来在招聘领域立足的基础。

刺猬公社试探性地询问牛客商业收入来源的分布,甚至提前铺垫出诸如“这个问题可能有些敏感”,“可以有选择地回答”之类的表达,但叶向宇反而很坦率地给了由数据组成的答案:“B端收入占到95%,C端收入只占5%。”

对牛客而言,从B端和C端获得的商业收入差异显著。但收入的差距不代表重要性的排序,尤其在招聘这类业务中,B端的岗位资源和C端的人才资源,往往是相互影响双位一体的,很难用B端或C端谁更重要这样的单选题来定性。

对此,叶向宇的解释是,不能单一地评判B端和C端哪个更重要,而是要看企业当前阶段更缺哪一部分,就要着重去扩展这一部分。“比如说你来了很多C端用户,你要想这些人应该去哪些企业是比较适合的,就要把这些企业搞定。企业搞进来以后,可能一开始是说我要招几个工程师的,后来我要招其他(岗位)的人这里还没有,我们把其他(岗位的)人也搞定了。”

可能是怕光用语言解释太过抽象,他把双手摆在会议室的桌面上,一左一右地模拟出交替向前的动作。“就像这样循序渐进地,这样左一步右一步慢慢地上去,你但凡只做一边都是不行的。”

专注做校招之后,叶向宇对不同行业的冷热程度比过去更敏感了。行业里观察某个赛道的方式,是看资本的流向,看投资人们愿不愿意拿钱。叶向宇站在更外围的空间,看到的是这些赛道有没有对人才的需求,需求量大不大。

例如前几年,有大量互联网金融和在线教育类产品的招聘需求涌入,而今年,大量新涌入的校招需求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金融等行业。叶向宇细数近几年B端客户群的变化,总结道:“直白地讲,我们做生意会发现愿意掏钱的那些雇主,他其实就是发展好的嘛。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发展,我们愿意掏钱是因为我们要发展,说明这个市场的热点在这里,需要好的人才往那边走。“

春天和秋天,一年两次校招窗口,企业的招聘需求动态地展现着行业和赛道的兴衰。

 

“职业生涯应该是长线的”

在新一代校招生看来,叶向宇自己的职业履历算得上一帆风顺。

从一所985高校毕业,校招进入谷歌,而后辗转于人人网、阿里等高速发展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再自己创业当老板。

在牛客的社区里,985、211及海外高校学生占比55%,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约63%,这些和叶向宇学业背景相似的大学生,他们的目标往往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拿到大厂的SP(Special Offer)。——那意味着更高的薪资包,更高的职级,和更高的职业起点。

但叶向宇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和他相似的学生,而是那些和他截然不同的学生。他们没有985和211的母校背书,也没有师兄师姐会给他们提供不同公司的内推资源,但他们同样会为毕业后进入大公司而努力。

叶向宇说,在牛客,这些外界眼中的普通学生,是具有传承性的。“我是个普通本科,但我的目标非常远大,我就是要进 Top企业,我就是要拿Special Offer。我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模仿前人,看以前的人怎么做。”双非本科进腾讯和阿里,类似的经验帖会在牛客的论坛上不断沉淀下来,因为不断有人依循前人的经验获得成功,而后又会写下自己的经验留给下一届学生。

传承不仅来自经验层面,也来自自我认知层面。

叶向宇回忆起自己校招那会儿,看到有外企的学姐回来做宣讲,心里想的是,她能进我也能进。到现在,活跃在牛客的普通学生也会有类似的想法。“有些人会觉得我是双非一本甚至二本,我比985、211(的毕业生)要差一点,但是这里他能看到有好多普通本科(的学生)也都能进百度、腾讯或者阿里。”

校招求职越来越卷,学生越来越焦虑,时常泡在论坛里看学生发帖的叶向宇当然能感知到。作为一个顺风顺水的前辈,他在大部分时间能理解竞争态势对学生心态造成的影响,但偶尔也不太能和校招生的焦虑感同身受。

那是两代人之间的感知差异。

对叶向宇这一代互联网人来说,努力和进取是获得自我提升的主要途径。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焦虑对你找工作也没什么帮助。”

刺猬公社提出了很多年轻互联网人们焦虑的外部因素,例如35岁危机,但叶向宇觉得,只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和追逐,年龄不是太大阻碍。作为招聘者,他确实也在坚持这样的信条,他招年轻的毕业生,也招四十多岁的成熟员工,在他看来,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前提是从25岁到40岁的这段时间不被时代甩远。

 

办公室一角,图源受访者

刺猬公社没有说出口的下一个问题是,有多少公司能坚持这样的信条,给四十多岁的大龄程序员机会?

对焦虑的毕业生,叶向宇想给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焦虑。如果做不到,或许他提出的另一种视角是更有价值的。“实际上人生还很长,就算你今天找得不好,你后面还是能找到你想要的工作。”很多学生毕业找工作都奔着进大厂,颇有一战定成败的架势,但叶向宇想告诉他们,就算失败了,刚毕业只能进小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职业生涯很漫长,大多数人都会卡在自己的上限。

“一开始没进大厂,只是稍微滞后了一些。前面3年也好,5年也好,如果说大家都是狂奔的,的确起步越高越好。”他稍作停顿,好像在思考怎么表述更加准确,“但你会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到一定级别,他想的是不要掉下去,他的上升变慢了。如果你还在持续地处在上升状态,差距很快就会被抹平。”

他接着把时间线拉到更长:“十年以后,只有长期保持积极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那么如果是更久呢?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越往后,差距越大。”

保持长期的积极,这是叶向宇最想跟2023届校招生说的一句话。

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邮箱:baiyike@meijiexia.com

参与评论
提交评论
评论区
查看更多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全国客服热线
400-6685-611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6-2024 meijiexia.com 冀ICP备16001322号备案管理系统